πνεῦμα

真正的歌唱是完全不同的呼吸,
它关系着子虚乌有。
是神的内在气息。是风。

人类学及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入门相关读书笔记整理

※ 以下整理自王铭铭《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

 

读书笔记要点:

  • 人类学分类
  • 人类学历史背景
  • 按出版时间先后罗列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
  •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分类:国别分类、内容分类
  •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阅读建议

 

1、人类学分类


作为综合学科的人类学,包括体质(生物)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两大支派。体质(生物)人类学是从人类的身体素质演化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起初集中于研究人类化石证据和种族差异,后随生物学的转变而与基因的研究融合。文化人类学内部又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或称“民族学”)。考古人类学主要探究史前考古,对非西方文化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主要关注物质文化反映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心态,也曾专注于人类创造和生活方式的阶段性变迁。语言人类学可分为“历史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类学家,或从语言和方言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入手,或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探究语言与“语言共同体”、语言与宇宙观的关系。社会(文化)人类学有像英国和法国那样内分为亲属制度、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和宗教人类学的,也有像美国那样在研究的领域方面不加内部划分的。不同种类的社会(文化)人类学旨在研究现存的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政治行为、生产与交换的实践和制度,以及对超自然力的运用方式。

 

2、人类学历史背景

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是人类学在教学、科研、社团、学术论坛建设方面的奠基时代。相比于20世纪前半期,这个时代西方的内部和平得到维持,在市场经济与国际关系秩序中占据的霸权地位相对稳固。世界依据西方与非西方、殖民与被殖民、市场与资源、文明与野蛮的差异,形成了中心与边缘的格局。这个时代的西方人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门类形成一个分工:其他研究人的“科学”依据自然科学原理剖析西方社会内部的财政、市场及社会,而人类学则被定义为对非西方——主要是部落社会——的研究。西方人类学家,先是关注人的进化和社会的进化。他们或在人的体质进化的缺环上寻找关联线索,或在人的社会体系之进化的缺环上寻找复原历史的依据,研究成果的总结性报告一般都是针对整个人类的历史写就的,其基本特点是历史阶段论的“臆想性”(conjectural)。

在人类学内部,早期的著名研究大多为受过法学训练的人类学家完成,关注的主要制度是亲属制度,特别是亲属制度中关系的定义及传承。解释事实的理论框架大抵与近代西方科层主义有关。对于“野蛮人”展开的研究,依据“传统”与“近代”二分的格局,将研究对象定义为“近代化”的对象——历史与承载历史的“文化残存”的“野蛮人”。从“臆想性的历史”推论出来的“野蛮人的特性”,表面上是进化人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大多数进化人类学家研究“野蛮人的特性”,意在揭示西方现代文明自身的特征、形成过程与构成原理。紧接着亲属制度的研究,到19世纪晚期人类学家的关注点转向原始文化与原始宗教,力求在人的“精神领域”发现文化差异和历史进步的理由。

随着考古研究及民族志田野工作的日渐发展,19世纪末的人类学从进化论(evolutionism)转向传播论(diffusionism)传播论与进化论一样,对历史的解释具有浓厚的臆想性特征。然而,持传播论观点的人类学家,大多不认为人的历史状况存在任何令今人乐观的“进步性”。进化人类学家的历史叙事,大多依据从“野蛮”向“文明”、从“落后”到“先进”的时间线索展开;而传播人类学家则倾向于运用相反的规律来解释资料,认为存在于近代世界的各种“野蛮文化”,乃是古老的“文明”衰变的后果。这也就是说,传播人类学最极端的观点是,文化史研究必须把握文明古国的文化精髓在其从中心向边缘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滥觞的线索。传播论有“多中心主义”和“单中心主义”之争。“多中心主义”主张古代文明有多种,其构成的文明体系和区域关系也是多元化的;“单中心主义”则主张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曾经只有一个(如埃及),其他文明都是由它衰变而成的。

进化人类学的原则,饶有兴味地长期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和自由主义经济学这两种相互对垒的阵营中。在西方人类学中,20世纪50年代前后一度有复兴趋势。传播人类学曾于20世纪初期为英国功能主义者部分接受,更于同一时代被美国人类学家改造为抵抗进化人类学的武器。进化论传播论分别从历史的时间线索和文化的空间分布“临摹”出来的文化格局,在立论上时常相互对反、相互矛盾。相对而言,传播论对于20世纪西方人类学的影响更多,其对于“文明衰退”的考古学式思考具有文化反思力量,也因此影响了数代人类学家。然而,在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中,这两种作为思想体系的学说面临的更多的是批判和反思。20世纪的人类学家不能接受这两种理论的“历史臆想性”,并认为这两种理论带有对非西方文化的偏见,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人类学表现。

与19世纪不同的是,20世纪前半期西方内部出现了利益分化,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矛盾增多,19世纪的“国际联盟”和帝国主义逐步为20世纪发达国家之间的“战国局面”所取代。在这样的状况下,西方社会思想界中一度表现出的文明自信心一时失去了根基。对“西方中心主义”“自我调节的市场”理念和“政治文明”信条的反思,成为这个时代人类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1914—1945年西方人类学研究不约而同地注重从“野蛮人”“朴实”而“原始”的生活面貌中探索共同体内聚力(cohesion)的生成原理。生活在英、法、美三国的人类学家,在探索共同体内聚力生成原理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英国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m),分别从制度与个人需要的关系社会局部与社会结构整体的关系展开研究。功能主义者认为,人类学的研究目的并非是求索“野蛮人”的文化丧失其现实存在理由的过程,而是为这些文化形态存在于当今世界的合理性提供解释。文化无所谓“先进”与“落后”之别,文化的意义正在于它作为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工具而存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们满足了不同的人群对于生存、社会团结和尊严的需要。结构—功能主义者注重研究社会结构,将文化当成体现社会结构总体形态的“形式”来研究。这一派的人类学家主张,人类学研究应成为一种“比较社会学”,从不同社会形态的结构与功能的比较研究中,提出有关推动社会一体化的内聚力的一般概括。在理论解释方面,结构—功能主义者特别注重社会内部的构成部件结合为一个结构整体的原理。

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人类学在年鉴学派社会学原则的指导下展开研究(英国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也受此影响)。年鉴学派社会学关于宗教乃是社会内聚力的核心动力的观点,影响了那个时代法国人类学的所有研究。这种人类学研究特别注重从非西方、非工业化社会(包括文明社会)探究将不同个人和不同群体联系起来的纽带,特别注重探究围绕“礼物”和“礼仪”展开交换的社会意义。对于西方近代思想中的方法论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这个学派从一开始就保持着警惕。对于19世纪西方文明中商品市场对于构造共同体之间的和平关系和导致社会内部瓦解的“双刃剑”作用,这个学派也具有最深刻的认识。

美国,在接近于新康德主义的知识论引导下,人类学彻底舍弃了进化论,进入一个“历史具体主义”(historical particularism)“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的时代。在具体民族志研究上,美国人类学特别注重对语言和物质文化的研究,深受德国传播论和人文地理学的影响,对进化论中包含的“物质决定论”和种族人类学中包含的“生物决定论”持极端鄙视的态度。为了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物质和生物决定论,这个时期的美国人类学家大多采纳“认识决定被认识的事实”的观点,由此延伸开去,他们也主张不同文化共同体的语言—观念体系决定了文化共同体的存在方式。对于社会内聚力,美国人类学家向来缺乏兴趣。他们采用美国化了的德国文化论来阐述文化决定个人—群体行为趋向的论点。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这种论点也将文化系统当成共同体的内在一致性来看待。美国人类学从被研究的“野蛮人”的“局内人”角度来判断文化价值,达成的理解也接近于社会内聚力的理解。美国人类学的“文化相对主义”,与英国和法国的“普遍主义”论调,构成了鲜明差异。对这个学派的普及化起过推波助澜作用的“文化与人格”学说,使它在克服种族主义的同时创造了一种无助于认识人的共性的极端化文化差异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内部及西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西方内部,美国对于西方社会和社会科学整体面貌产生了深刻影响,使社会科学由“欧洲中心主义”向“美国中心主义”转变。发达国家分为战争国与战败国。在西方以外的地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寻求民族国家主权的运动愈演愈烈,并在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中获得制度化支持。接着,一大批“新国家”随之产生。“三个世界”的论断比较精确地体现了这二十多年间的世界格局。在这个新的世界格局中,西方人类学出现了危机。殖民地脱离殖民地宗主国,使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限制。尽管第三世界人类学家继承了西方人类学的部分遗产,但他们对那种将他们当成“原始人”“古代人”的做法极为反感。为了使人类学与自己的国家一样具有民族自主性,他们不仅对帝国主义时代的人类学加以抵制,也力求创造一种适合于自己国家的新人类学。面对世界格局的这些变化,西方人类学内部也做出了一些调整。

这一时期,在英国人类学界,功能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主张得到了部分修正。从学科定位来看,这个时期出现了将人类学与“科学”区分开来的人文主义主张。为了去除人类学的知识霸权色彩,人类学家开始重新思考人类学家所从事的工作与文化格局的关系,主张将人类学视为“人文学”之一门,以此来表明人类学在跨文化理解中的重要意义。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类学也出现了重视历史过程和社会冲突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英国人类学家反观了他们的前辈在想象非西方文化时忽视的文化动态性和文化内部多元性。

美国人类学界,文化相对主义的极端形态遭到了批评。人类学家的眼光不仅从美国本土的印第安人研究放大到海外研究,也对人类学史展开重新梳理。在这个基础上,美国人类学家提出了新进化论(neo-evolutionism)文化生态学(culturalecology)文化唯物主义(culturalmaterialism)等学说,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文化演进中一致与差异、经济生活与符号体系的关系。随着农民社会的人类学研究的开展,也开始有人类学家深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社会的理论。

法国人类学中,对法国传统的社会结构理论进行重新诠释,提出了结构人类学(structural anthropology)的主张。这一主张显示出法国人类学家特有的对于社会中人的和平相处的机制之关怀,从通婚、神话以至任何文化事项的研究,推论出了有助于协调“原始思维”与“科学思维”之间关系的模式。

从非市场性的人际交往模式(互惠、再分配、自给自足经济),反映市场资本主义导致的20世纪社会内聚力缺憾问题,一直是这个时期经济人类学(economic anthropology)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在这个时期中,政治人类学(political anthropology)也引起了广泛关注。40年代正式出现于英国人类学中的政治人类学,对非集权政治学有专攻。通过对集权型国家之外的政治组织形态的研究,人类学家拓深了对国家社会的认识,间接地反思了西方集权主义政治的现代性与弊端。在美国新进化论派人类学和英国考古学中,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重新崛起。在丰富的考古资料和民族志素材的基础上,人类学家重新考察了“文明脱离野蛮”过程中人的生活所面对的种种问题,从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侧面,反映了近代政治文明的内在问题。为了对权力、领导权和服从等进行细致的人类学考察,政治人类学对法律实践中的条文与习俗的紧张关系,对政治支配与反支配,对政治—权力符号和意识形态,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同一个时期,象征人类学(symbolicanthropology)也在西方人类学中得到了特别关注。尽管象征人类学家不乏将象征与知识相提并论的做法,但象征人类学的主要启发来自年鉴派社会学的宗教—仪式理论、结构人类学的符号理论和解释社会学的文化理论,其中关注的焦点依然是社会构成原理。在从事象征的研究中,人类学家有的将象征当成社会体系的核心内容来研究,主张象征是社会的观念形态,从一个接近于意识形态的方式,扭曲地表达、强化或创造着社会结构;有的将象征与日常生活的仪式联系起来,认为它们是潜存于实践中的道德伦理界线,社会通过它们维持着自身的秩序;有的将象征当成涵括社会结构(不为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文化体系,既是社会生活的观念形态又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形态(condensed form)。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人类学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局限在个别群体、个别地区、个别文化的民族志研究。西方人类学家越来越感到,自15世纪以来,被西方人类学当成研究对象的非西方人类共同体、地方和宇宙观形态,已被纳入了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处在边缘地位。怎样在人类学著述中真实地体现世界格局的中心—边缘关系?这成为诸多西方人类学著作试图回答的问题。将人类学回归于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的历史分析,成为西方人类学的潮流。更多人类学家主张在坚持人类学的民族志传统的基础上,汲取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养分,使民族志撰述双向地反映处在边缘地位的非西方人类共同体、地方和宇宙观形态的现代命运与不断扩张的帝国主义及资本主义势力的世界性影响。

西方人类学家对于自己的工作方式包含的世界性紧张关系,也展开了深入的反思。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科以跨文化交流为己任,但被他们跨越的文化,相互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是怎样生成的?当今西方文化具支配性的政治经济学前提为何?怎样在跨文化研究时保持人类学家的“文化良知”?什么是人类学的“文化良知”?这些问题被提到了人类学讨论的日程上。在讨论过程中,西方人类学家一度深陷于难以自拔的“知识政治学忏悔”之中,以为西方霸权的“忏悔”能自动地促成“文化良知”的发现。在这方面,“后现代主义”的种种论述是典型的表现。“后现代主义”促使人类学家对自己的学科提供的叙述框架进行解剖,在此基础上,又促使人类学家看到自己从事的“人的科学”的“非科学性”(如权力性与意识形态性)。为了揭开人类学的“科学面纱”,部分西方人类学家试图将人类学回归于人文学,从文学、文化研究、文化批评、艺术等门类中汲取养分,重新滋养处于“哲学贫困”中的人类学。这一做法的确为人类学在思想和文本形式方面的“百花齐放”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将人类学纳入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的反思中,也使部分西方人类学家将学科推回到西方观念、政治经济体系和世界霸权的重复论证中去了。

 

20世纪晚期,不少西方人类学家对这类问题采取谨慎态度:人类学到底应在跨文化的研究中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局限性,还是应在不断反思中揭示西方文化霸权?从非西方文化的研究中揭示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自由”、宗教支配、世俗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局限性,成为晚近西方人类学的潮流。

 

3、按出版时间先后罗列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

第一阶段:1900-1948年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

《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

《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著

《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著

《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文化论》(194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大转型》(1944)卡尔·波兰尼 著

《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第二阶段:1949-1973年

《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

《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埃德蒙·利奇著

《原始人的法》(1954)亚当森·霍贝尔著

《文化树》(1955)拉尔夫·林顿著

《忧郁的热带》(195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东非酋长》(1956)奥德丽·艾·理查兹著

《结构人类学》(1958,197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社会人类学》(1962)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野性的思维》(196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马克斯·格拉克曼著

《等级人》(1966)路易·杜蒙著

《洁净与危险》(1966)玛丽·道格拉斯著

《号角即将吹响》(1968)彼得·沃斯利著

《仪式过程》(1969)维克多·特纳著

《自然象征》(1970)玛丽·道格拉斯著

《文化的解释》(197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第三阶段:1974-1999年

《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马歇尔·萨林斯著

《嫉妒的制陶女》(1978)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迈克·陶西格著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马歇尔·萨林斯著

《尼加拉》(1982)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埃里克·沃尔夫著

《想象的共同体》(198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

《地方性知识》(198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时间与他者》(1983)约翰内斯·费边 著

《论个体主义》(1983)路易·杜蒙著

《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大卫·施奈德著

《物的社会生命》(1986)阿尔君·阿帕杜莱主编

《从祝福到暴力》(1986)莫里斯·布洛克著

《制度如何思考》(1986)玛丽·道格拉斯著

《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弗雷德里克·巴斯 著

《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布鲁斯·卡培法勒著

《礼物的性别》(1988)玛丽琳·斯特雷森著

《作品与生活》(1988)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恶的人类学》(1989)大卫·帕金主编

《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大贯惠美子主编

《殖民情景》(1991)乔治·斯托金主编

《甜蜜的悲哀》(1996)马歇尔·萨林斯著

 

4、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国别分类

英国的民族志成就最好,法国的理论研究成功最多,美国人类学家则以人文关系的研究见长。

(1)英国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著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文化论》(194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

《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埃德蒙·利奇著

《东非酋长》(1956)奥德丽·艾·理查兹著

《社会人类学》(1962)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马克斯·格拉克曼著

《洁净与危险》(1966)玛丽·道格拉斯著

《号角即将吹响》(1968)彼得·沃斯利著

《仪式过程》(1969)维克多·特纳著

《自然象征》(1970)玛丽·道格拉斯著

《从祝福到暴力》(1986)莫里斯·布洛克著

《制度如何思考》(1986)玛丽·道格拉斯著

《礼物的性别》(1988)玛丽琳·斯特雷森著

《恶的人类学》(1989)大卫·帕金主编

(2)法国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

《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

《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忧郁的热带》(195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结构人类学》(1958,197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野性的思维》(196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等级人》(1966)路易·杜蒙著

《嫉妒的制陶女》(1978)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论个体主义》(1983)路易·杜蒙著

(3)美国

《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著

《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

《原始人的法》(1954)亚当森·霍贝尔著

《文化树》(1955)拉尔夫·林顿著

《文化的解释》(197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马歇尔·萨林斯著

《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迈克·陶西格著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马歇尔·萨林斯著

《尼加拉》(1982)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埃里克·沃尔夫著

《想象的共同体》(198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

《地方性知识》(198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大卫·施奈德著

《物的社会生命》(1986)阿尔君·阿帕杜莱主编

《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布鲁斯·卡培法勒著

《作品与生活》(1988)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大贯惠美子主编

《殖民情景》(1991)乔治·斯托金主编

《甜蜜的悲哀》(1996)马歇尔·萨林斯著

(4)其他

《大转型》(1944)卡尔·波兰尼著

《时间与他者》(1983)约翰内斯·费边著

《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弗雷德里克·巴斯著

 

5、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内容分类


(1)民族志类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著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埃德蒙·利奇著

《东非酋长》(1956)奥德丽·艾·理查兹著

《嫉妒的制陶女》(1978)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迈克·陶西格著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马歇尔·萨林斯著

《尼加拉》(1982)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从祝福到暴力》(1986)莫里斯·布洛克著

《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弗雷德里克·巴斯著

《礼物的性别》(1988)玛丽琳·斯特雷森著

(2)比较或综合研究基础上的理论著作类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

《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大转型》(1944)卡尔·波兰尼著

《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

《原始人的法》(1954)亚当森·霍贝尔著

《结构人类学》(1958,197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社会人类学》(1962)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

《野性的思维》(196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马克斯·格拉克曼著

《等级人》(1966)路易·杜蒙著

《洁净与危险》(1966)玛丽·道格拉斯著

《号角即将吹响》(1968)彼得·沃斯利著

《仪式过程》(1969)维克多·特纳著

《自然象征》(1970)玛丽·道格拉斯著

《文化的解释》(197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马歇尔·萨林斯著

《想象的共同体》(198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

《地方性知识》(198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论个体主义》(1983)路易·杜蒙著

《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大卫·施奈德著

《物的社会生命》(1986)阿尔君·阿帕杜莱主编

《制度如何思考》(1986)玛丽·道格拉斯著

《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布鲁斯·卡培法勒著

《礼物的性别》(1988)玛丽琳·斯特雷森著

《恶的人类学》(1989)大卫·帕金主编

《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大贯惠美子主编

《甜蜜的悲哀》(1996)马歇尔·萨林斯著

(3)地区人文关系类

《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

《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著

《文化树》(1955)拉尔夫·林顿著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埃里克·沃尔夫著

(4)学术史类

《时间与他者》(1983)约翰内斯·费边著

《作品与生活》(1988)克利福德·格尔兹著

《殖民情景》(1991)乔治·斯托金主编

5)人类学大家随笔或札记类

《文化论》(194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

《忧郁的热带》(195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

 

6、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阅读建议

非专业读者可以从诸如《努尔人》这样的优秀民族志入手,了解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从《忧郁的热带》入手,了解人类学家的精神世界。


对于本科和硕士阶段教学而言,可以有如下几种可行的阅读方案:

方案一(预期目的是基本把握人类学的研究方式与思想风格)

第一步:从内容分类的第1类中选择一部至三部民族志,特别是20世纪前半期的经典民族志;

第二步:从内容分类的第5类中选择一部人类学大家的随笔或札记。

方案二(预期目的是基本把握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方法)

第一步:同上;

第二步:从内容分类的第2类中选择一部至三部比较或综合研究之作。

方案三(预期目的是培养专题研究的能力)

第一步:从内容分类的第2类中选择与个别专题研究(如宗教、仪式、象征)相关的著作,对不同观点和解释方式进行比较;

第二步:从内容分类的第1类中选择一部相关的专题研究民族志。

方案四(预期目的是把握人类学的学术思想史脉络)

第一步:从内容分类的第4类中选择有关著作;

第二步:比较民族志类、比较或综合研究类、人文关系研究类,认识这三类原著分别与英国、法国、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思考其相互渗透和对话的过程中出现的区分。


对于有志于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专业研究人员(人类学专业博士及以上),建议是分两步走:

第一步:跟随原著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阅读,形成对人类学思想史的认识,获得一定的学术感觉,培养一定的学养。这样的阅读,对于把握西方人类学的时间与空间,是最有优势的,它有助于我们比较透彻地理解学术观点与研究风范的发生与转型,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也有助于理解主要学派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第二步:分英、法、美三国将本书所列诸书放到一个“国别传统”的框架内,依据学术思想空间分化状态来梳理三国内部的学科思想史。

评论(6)
热度(58)
  1. 共10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πνεῦμα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