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νεῦμα

真正的歌唱是完全不同的呼吸,
它关系着子虚乌有。
是神的内在气息。是风。

卢梭《爱弥儿》导读笔记:如何培育理想公民?

※ 以下笔记整理自wx公众号知道人文《知道经典》课程。

 

康德在自己四十岁的时候这样写道:“我天生就是个真理的寻求者,我感到对知识有一种贪得无厌的渴望,对在知识领域中有所前进有一种永无停息的热情,每当我前进一步,我就感到满意。有一段时期,我以为唯有这才构成人类的尊严,我藐视过一无所知的普通人;卢梭使我走上了正路。这种盲目的偏见消逝了;我学会了尊重人性,并且除非我相信这种观点能给一切人以建立人权的价值,否则我将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远为无用。”

这么来看,康德正是通过阅读卢梭,知道了人的尊严不仅仅在于人有多少知识,而且也在于人自身的人性辉光,可以说如何认识人性以及培育人性,正是《爱弥儿》一书的重点所在。

 

◆ “自然”的善与“社会”的恶

 

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其实并没有给孩子带来更好的东西,相反使得孩子们更难面对诸多复杂甚至不好的事物,他们知道的越多,反而越痛苦。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痛苦感反而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在卢梭看来,就是因为社会并不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而是让人离开他自己,失去他自己。这么说很抽象,但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卢梭看来,什么人最幸福呢?就是那些野蛮人,那些被他誉为高贵的野蛮人。

 

在现代社会,欲望是不断被社会催生的,我们面临各种诱惑,同辈压力,消费主义,在越发多的欲望面前,我们愈发感到自己的无能和痛苦。怎么办呢?佛家的方式就是消灭欲望,但是卢梭不是,卢梭之所以被视为伟大的教育家,就在于他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平衡人的欲望和能力,用教育的方式让人保持住自己,不被整个社会以及社会催生的欲望所败坏。这样我们也就理解卢梭为何对社会那般不信任了,社会并没有教会我们过得幸福,反而不停地在制造着我们的不幸福,使得我们丧失自己的自由,为外在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而活。所以,教育不是一个让孩子社会化的过程,而是一个让孩子守住自己、不那么社会的过程,或者说回归自然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住我们自身原初的好与善,不成为社会或者任何人与物的奴隶。所以卢梭才说:“我们的种种智慧都源于奴隶的偏见,我们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我们。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奴隶状态中死。”

 

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教育的第一原理应该是让孩子们真正获得自由,他说:“只有自己实现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之手来实现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见,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基本原理。”

自然教育不是通过语言或者文字进行道德灌输或者理性说教,从而启蒙孩子,而是让孩子在自然中享受自己欲望和能力的平衡,让自己的意志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而不是假借他人之手来满足。

 

◆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

 

《爱弥儿》一书分为上下两册共五卷,前三卷是爱弥儿15岁之前的故事,而后两卷则分别是他青春期和成年期的故事。可以说前三卷中,卢梭是希望把爱弥儿教育成一个无忧无虑、自给自足的“自然人”,而在后两卷,爱弥儿则是要成为一个与他人发生关系的“社会人”。

 

卢梭认为,通过基于宗教的道德教育,爱弥儿才能够克服分裂状态,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根本做法就是让爱弥儿在心中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到“同情”,防止爱弥儿之前学习到的“自爱”,变坏为“自恋”和“自私”。卢梭说:“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我们越是把利益普及于别人,就越是公正;所以,爱人类,在我们看来就是爱正义。”

 

卢梭重新构想了一种基于人的内在良知的自然宗教。在这种宗教中,人们听从的不再是上帝,而是与生俱来的“内在”的声音,就是人自己的良知

 

这种道德教育把人的良知情感引导向善,这是如何实现的呢?在此,卢梭提出了自然宗教的三条原理,那就是“上帝存在”“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为人们的良知找到了坚固的保障。卢梭认为人拥有选择趋向善或者恶的意志,这就是意志自由。但是人必须要趋向于善,因为灵魂不朽确认了死后世界的存在,人世间所有的善恶报应都会在死后被上帝公正地审判,所以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保证了人的自由意志会趋向于善。乍看之下,卢梭在这里似乎又建立了一套宗教体系,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需要理解得那么实的话,那么这里的“自然宗教”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教条体系,而是要落实道德实践和道德哲学

 

卢梭这个自然宗教的三条原则,后来被康德照单全收,成了康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的三大公设”

 

现在基本上已经走到了《爱弥儿》一书的尽头,主人公爱弥儿已经顺利地从野蛮的自然人转变成了“自然”的社会人,这是爱弥儿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因为爱弥儿不是完全把自己交给社会了,相反无论社会堕落成什么样子,爱弥儿也少有害怕迷茫与痛苦,他都能够遵守良知的声音,这个声音同时也是自然-上帝的声音。在这里,爱弥儿找到了真正的自由,通过良心自由抵御外面世界的喧哗与骚动。卢梭这样说道:

“真正的宗教的义务是不受人类制度的影响的,真正的心就是神灵的真正的殿堂,不管你在哪一个国家和哪一个教派,都要以爱上帝胜于爱一切和爱邻人如同爱自己作为律法的总纲;任何宗教都不能抛弃道德的天职,只有道德的天职才是真正的要职;在这些天职中,为首的一个是内心的崇拜;没有信念,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爱弥儿有坚定不变的真信念,他确信这是上帝对他的引导,所以爱弥儿是一个拥有真正美德的自然人,这就是爱弥儿成长的故事。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篇关于教育的专论,不如说是一个通灵者对教育的幻梦。让-雅克对爱弥儿的教育,根本无法编成一本通行的实用的现代教育手册,这种教育不是一种制度设计或政治安排,而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教育是个关照和保护内在自我的过程。爱弥儿最终成为了一个自由的人,不是因为他找了一个适合自己生活的国家和社会,而是他在经历诸多社会化的磨难后,实现了对内在自我的坚守和护卫,这是爱弥儿最坚实的自由。所以,爱弥尔从头到尾都是孤独的,在自然状态下的他,没有别人陪伴他成长,而走到社会状态后,他通过内心的坚守,又重新回到了“自然状态”,但这已然是一种“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境界。爱弥儿在这污浊的世界亲身走了一遭,从爱自己变成爱人类。他就像是道成肉身的耶稣,从一个干净纯洁的自然中来到尘世间,经历了社会化的一切苦难之后,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自由,并能够以一颗仁爱的心去爱众人。卢梭的爱弥儿从根本上来讲仍然是孤独的,孤独的人是强健的,他不为社会意见所吞噬,他首先属于自己,同样也在不断在克服自己,这样,爱弥儿成为了新人,一个虽爱着世界却与世界格格不入的“自然人”,一个现代社会的新人。

 

◆ 进阶指南

 

1. 《社会契约论》,卢梭著,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1

2. 《忏悔录》,卢梭著,黎星、范希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 《自由与教育:洛克与卢梭的教育哲学》,渠敬东、王楠著,三联书店,2012

4. 《论哲学生活的幸福:对卢梭系列遐想的思考两部曲》,迈尔著,陈敏译,华夏出版社2014

5. Allan Bloom, Emile or On Education,Introduction, Basic Books, 1979

评论
热度(16)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πνεῦμα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