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νεῦμα

真正的歌唱是完全不同的呼吸,
它关系着子虚乌有。
是神的内在气息。是风。

智量《19世纪俄国文学史讲稿》绪论、俄国文学分期及19世纪之前的俄国文学 摘抄

※ 越忙越想摸鱼呜呜呜……这本很容易读,讲得挺浅显挺简略的,就立了个大概框架,可以迅速入门概览。要仔细研读的大概还是米尔斯基那部《俄国文学史》。


◆ 绪论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较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明显的进步性和特点:

第一,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和俄国的解放运动与人民大众打倒沙皇要求解放的斗争紧密联系着的,反对农奴制的斗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是揭露资产阶级,比如狄更斯就直接描写了劳资矛盾。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是针对君主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新兴资产阶级和腐朽的封建势力。

第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从《伊戈尔远征记》(11世纪)开始,到以后的罗蒙诺索夫、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的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19世纪中期俄国文学中力求冲破农奴制的强烈表现也是与爱国主义紧密联系的。

第三,俄国文学的人民性。所谓文学的人民性就是在作品中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和利益。文学的人民性在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时期都有其具体内容,比如德国的海涅就提出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但是比较明显地提出人民性这个概念的是俄国文学。普希金、别林斯基往往是把人民性和文学的民族性结合在一起提,民族性即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ь,人民性即народность。在别林斯基晚期的《论普希金》中清楚地提出,人民性,即“一个民族的人民所表现出来的”特性。经过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和19世纪后半叶的现实主义作家们的发展,人民性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替换的概念。俄国文学的人民性更多的是指文学的为民请命和人道主义。从普希金的《驿站长》起,写的都是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比如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歌颂了农奴,托尔斯泰的《复活》写了革命家的受苦受难。俄国19世纪文学的揭露性是其人民性的强烈表现,而且是直接针对农奴制的,比如果戈理的《死魂灵》。与民间文学的紧密联系是人民性的又一表现。果戈理的中篇小说《塔拉斯·布尔巴》充满了俄罗斯民歌的特点和色彩。在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的作品中,民歌的影响非常之明显。


◆ 俄国文学的分期


俄国文学可分四个时期:古代文学、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


古代文学:从11世纪到17世纪,可分为三个阶段。
11世纪到13世纪第一阶段,以基辅罗斯时期的《伊戈尔远征记》为代表。
13世纪到15世纪第二阶段
16世纪到17世纪第三阶段


18世纪文学:以罗蒙诺索夫、冯维辛、拉吉舍夫等为代表。


19世纪文学:1825年以后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其主要部分,这是俄国文学众星灿烂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根据列宁对革命阶段的划分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25—1856)贵族革命时期。这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生、发展的时期。主要作家是贵族地主中的进步分子,以十二月党人、赫尔岑为代表。列宁说他们“圈子小,距离人民远,这是他们的致命伤”。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小人物”、“多余的人”。这一阶段还出现了西欧派与斯拉夫派的斗争。

第二阶段(1856—1895)平民知识分子时期。这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繁荣昌盛的时期。贵族革命家的圈子扩大了,与人民的关系紧密了;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等为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出现了。这个时期的作品表现了新的主题,描写了新的形象。这是重点之重点。

第三阶段(1895年以后)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这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逐渐衰落的时期。主要作家托尔斯泰、契诃夫还在进行创作。这一阶段也出现了新的文学现象,如自然主义、颓废主义。

以后,开始了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阶段。高尔基说:“俄国文学史概括起来,写了三方面,谁之罪,怎么办,哪儿更好。”

第一阶段,提出了“谁之罪”的问题,如赫尔岑的小说《谁之罪》主要就是在揭露沙皇统治的罪恶。但并不等于这一时期没有提出怎么办、生活向何处去的问题,如西欧派与斯拉夫派的斗争就是在这一阶段出现的。彼得大帝号召学习西欧,19世纪初,别林斯基、赫尔岑也曾属于西欧派,但和后来主张全盘西化、做西奴的西欧派不一样。“多余的人”的形象也在这一阶段的作品中被塑造出来了,如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等。在文学批评方面,别林斯基开始引人注目。

笫二阶段,不但继续暴露,而且展开了对“怎么办”和“哪儿更好”的探索,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和涅克拉索夫的《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都在寻找生活的新出路。屠格涅夫的《前夜》、《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都描写了“新人”。而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剧烈,使得40、50年代的作家如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奥斯特洛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在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代人》杂志成为平民知识分子的斗争阵地。而这一时期西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已走向衰落,标志之一,是波德莱尔在19世纪50年代发表的《恶之花》。然而,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这时却正欣欣向荣。

第三阶段,俄国文学与现实斗争结合得更紧密了,作家面对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分化,新兴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时期的作家很多,比较著名的还有蒲宁、安德烈耶夫等。


◆ 古代俄国文学


《伊戈尔远征记》描写的历史事件的基础是:11世纪、12世纪基辅罗斯分裂瓦解,出现了许多小公国,其中一个小公国的王子叫伊戈尔,率领手下的人出去和少数民族打仗,后失败逃回。

这部史诗分三个部分:序诗、主体、结尾。主体部分又分三篇:

第一篇写伊戈尔王子和他的伙伴出去和泼洛夫人打仗的情况。

第二篇写基辅的大公斯维雅托斯拉夫·伏塞沃洛托维奇对伊戈尔出征的态度和他做的一个预言式的梦,梦见伊戈尔的失败,讲了一些含泪的“金言”。

第三篇写伊戈尔返回祖国的情况,其中有一段非常动人的描写,写伊戈尔的妻子亚洛斯拉夫娜在丈夫被俘以后对大自然的哭诉、乞求,她向太阳、向风乞求,希望保佑丈夫安全回来。比如,她对太阳说:“神啊,你为什么要把你炎热的光芒射在我丈夫的战士们的身上,在那无边无际荒凉的草原上,太阳啊,是你用你的干旱折弯了他们的弓,是你用你带给他们的忧愁塞满了他们的箭袋,让他们不能战斗。”

从文学上看,作品从头至尾的浓烈抒情性非常激动人心,而且语言优美。如写伊戈尔的兄弟福塞沃洛德的英勇善战和人民对他的爱戴:“福塞沃洛德他能用一只木桨把整个伏尔加河都掀起波澜,他用他的头盔能把整个顿河的水都喝干。”


俄国古代文学有以下特点:民间口头创作色彩浓厚,几乎没有受到外国的文学的形式、思想、流派的影响,也没有小说这样的完整形式。但是整个来看已经有了相当浓烈的现实主义,即真实地表现生活,表现现实的倾向。


◆ 18世纪的俄国文学


18世纪的俄国文学可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18世纪前三十年到彼得大帝在位时期。
(2)第二个时期,18世纪5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古典主义开始出现和形成的时期。
(3)第三个时期,18世纪60年代以后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当时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在俄国开始传播、古典主义开始衰落的时期,文学上流派比较复杂,有古典主义、感伤主义、浪漫主义等流派的作品出现。


哥萨克本来是个突厥语词汇——Казак,意思是一个脱离了自己的民族,远走高飞、不受约束的流浪汉。


18世纪的俄国文学,主要是18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的俄国古典主义,它与西欧古典主义有联系也有区别。

俄国古典主义的第一个特点,是他们一方面学习古典主义的形式,如戏剧上的“三一律”,布瓦洛《诗学》中的一些美学原则,但他们在很多方面利用它来为揭发和抗议农奴制服务。例如,罗蒙诺索夫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用的是古典的格律,内容却是提醒沙皇要服从法律,要爱护人民。

俄国古典主义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现实主义因素非常浓重,表现得很具体,人物形象描写生动、真实。它往往不是借用古希腊罗马的故事、环境等,而是直接描写俄国现实,如冯维辛的《纨绔子弟》。

俄国古典主义的第三个特点,是不死守古典主义的教条,多采用人民大众朴素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的影响。


俄国古典主义文学的著名作家康捷米尔、罗蒙诺索夫、杰尔查文、冯维辛。


康捷米尔(1708—1744)

康捷米尔是一个俄籍的摩尔达维亚人,只活了36岁,是首任俄国驻英国、法国的大使。他和西欧的启蒙思想家,如法国的孟德斯鸠有书信往来和朋友关系。他流传下来的诗只有10首,但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代表一个时代的,他的作品反映了18世纪俄国古典主义的主要特点。其中有一首《对我自己理智的认识》,副题是《辱骂有学问的人》,描写了一个伪君子克里东告诉自己的理智:“一切异端邪说都是科学的结果”,“学问最多的人谎言说得最多”,“谁钻在书堆里谁就不会信神”。


罗蒙诺索夫(1711-1765)

罗蒙诺索夫出生在白海沿岸一个农民的家庭,他靠自己一生的奋斗取得了科学院院士、大学教授的地位。在自然科学方面,如矿业、地理上他很有研究,创办了俄国第一个玻璃工厂。在语言学方面,他写了《俄国语法》和研究修辞学的《雄辩史》,他还经过整理、研究把俄国的语言分成高、中、低三级,提出了“三体论”,从而把大量的俄国口语带进了俄国知识界和上流社会,与当时俄国盛行的古代斯拉夫语言、教会语言相对立,对俄国语言的民族化普及和标准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俄国诗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一开始是完全模仿西欧的音节诗体,到罗蒙诺索夫指出此音节诗体不适合俄语,提出了重音诗体,即要求每一行诗有几个重音,重音位置如何等,后来到普希金那儿逐渐发展为俄国的重音—音节诗体,把两者结合了起来。


杰尔查文(1743—1816)

杰尔查文是一个诗人,他的诗歌是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中最有成就的。可以说,他的创作体现了俄国古典主义文学最高和最独特的成就。卢那察尔斯基说:“是杰尔查文给普希金的诗歌宝座垫下了第一块大石头。”

杰尔查文的诗歌充满了爱国主义——这是俄国文学从《伊戈尔远征记》到契诃夫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杰尔查文歌颂苏沃洛夫(俄国的一个伟大军事家)的诗里有这样的话:俄罗斯的胸膛啊,你多么强壮!像一排最最坚固的高山一样!我们决不会被敌人征服,我们宁可横尸疆场!
这个作家之所以成名,也有另外的一面,这就是他写了一首歌颂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诗——《费利查》。这首诗是用古典主义格律、形象写的,它假托一个东方少数民族公主的形象,赞美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大肆歌颂中,也有几句嘲讽。

普希金说:“杰尔查文是俄罗斯诗歌之父。”


冯维辛(1745—1792)

冯维辛是个戏剧家,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期间就有很多的翻译和诗作发表。他的剧本主要有《旅长》、《纨绔子弟》。《旅长》主要讽刺当时俄国的盲目崇拜和模仿西欧,在文学创作中这个主题一直到19世纪都有,这是彼得大帝盲目学习西欧带来的灾难,后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有所改变。《纨绔子弟》写于1782年,主要讽刺俄国当时的庄园贵族。其背景是:1762年沙皇曾下了一道“贵族自由法令”,规定贵族不承担国家的许多项义务。几十年间,俄国贵族穷奢极欲,蛮横霸道,愈发展愈堕落,在俄国生活中很明显地变成了一批蠹虫。冯维辛用古典主义的戏剧形式对其进行了空前的、辛辣的讽刺。他的写法是“三一律”,但内容是标准的俄国现实。

《纨绔子弟》中有一个人物叫米特洛方(本义是“跟他妈一样”,古典主义文学中的人名都是有含义的),他有句名言“我不要读书,要讨老婆”。实际上他就是那种受“贵族自由法令”保护的贵族子弟。他的母亲普洛斯达科娃非常残暴、专横,她有个养女叫索菲娅——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女,她像对待丫头一样对待索菲娅。米特洛方专门在丫头、佣人中胡闹,普洛斯达科娃认为,没有财产的索菲娅没资格成为其子的配偶,便欲将索菲娅嫁给她自己的弟弟斯科季宁(含义是畜生),但是突然有一天发现索菲娅的父亲临死时留给她一大笔遗产,于是马上又变过脸来,想将其嫁给她的儿子,到后来也没有成功。索菲娅的叔父和她的情人到了这个地方,索菲娅跟着他们走了。这时,代表公正的沙皇出来,认为普洛斯达科娃这个地主过于专横,没收了她的全部财产,把她投入监牢。


18世纪末叶从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过渡时期的作家:诺维科夫、卡拉姆津、拉季舍夫。


诺维科夫(1744—1818)

诺维科夫是一个杂志编辑,讽刺作家。当时俄国非常盛行办杂志,在彼得堡、莫斯科等地就有二十几种杂志,叶卡捷琳娜二世曾主编《万象》杂志。诺维科夫先后办过三四个杂志,他利用讽刺公开地、大胆地揭露现实。叶卡捷琳娜二世因以开明女皇自居,不好正面镇压他,于是就利用《万象》与维诺科夫的《群蜂》杂志展开辩论,其主题就是谈讽刺作品的作用和意义如何,怎样运用讽刺。叶卡捷林娜企图把争论引到对沙皇的小骂大帮忙上去,但诺维科夫不买她的账,他在辩论中勇气十足,语言尖锐泼辣,最后,叶卡捷琳娜终于抛开了假面具,把诺维科夫的三个杂志查封了,并不许他讲话,直至他默默地死去。

诺维科夫对沙皇统治下黑暗势力的揭露和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是俄国后来19世纪一些作家同情小人物、同情下层人民的作品,如普希金的《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等的先驱。


卡拉姆津(1766—1826)

代表作是《可怜的丽莎》,它标志着俄国文学史上又一个思潮的出现,即感伤主义。

卡拉姆津的感伤主义反映了贵族思想意识里的危机,而不像西欧那样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感情,他的目的是掩饰、调和阶级矛盾,他企图以作品证明贵族阶级中有着代表全体人民的灵魂的高尚人物,而他对人民中的悲惨和不幸及痛苦的现实解释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得到幸福,就看你对幸福怎样理解,农民在他那又臭又破的茅屋中也可以有幸福,他的幸福甚至比大臣的豪华奢侈的生活更大。显然这是违背时代潮流的思想,但是不能抹杀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可怜的丽莎》描写农奴的女儿丽莎的父亲死了,家里很贫穷,她与贵族出身的年轻人艾拉斯特偶然相会,发生了恋爱,但后来艾拉斯特抛弃了她,与有钱的寡妇结了婚,结果丽莎跳湖自杀。这部作品充满了哀怨,它优美、亲切、自然,在俄国文学中别开生面,给人以清新之感,甚至一时间俄国许多湖都被称为丽莎湖。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这部作品一反古典主义内容、形式的框框,生动地描写了人的内心感受、日常生活。在为俄国下一阶段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开辟路径上,卡拉姆津是有贡献的。同时,在文学语言上,他对于俄国语言的民主化、民族化、口语化是做出了贡献的。
他还有一部重要著作叫《俄国史》,共12卷,对俄国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当时印了3000部,仅25天就卖完了。至今,这部书还是研究俄国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拉季舍夫(1749—1802)

俄国文学史中一般认为,俄国感伤主义分两大派,一派是卡拉姆津为代表的贵族感伤主义,一派是拉季舍夫为代表的农民感伤主义。拉季舍夫的感伤主义主要是感伤农民生活的悲苦。这个讲法未必讲得通。我认为,拉季舍夫反映了农民愤怒、斗争的情绪,尽管他也为俄国农民所受的农奴制的压迫痛洒热泪,但拉季舍夫不是感伤,他是有感于现实而起来暴露黑暗的。而卡拉姆津是多愁善感、粉饰现实。我倾向于认为拉季舍夫是俄国18世纪文学里一个突出的奇迹。他是个现实主义作家,而且具有伟大的人格,早在18世纪下半叶他就发出了保护千千万万农奴的呼声,并且提出只有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改变现实。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从语言到形式上都受古典主义的影响,有古典主义的色彩,但内容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作者在前言中讲,他写这本书,目的是使人认识俄罗斯的现实。

他旅行的每一个地名就是一章的篇名。

如《柳班》写农民每周有六天给地主干活,自己的活计只能利用晚上干。

《扎伊佐沃》写农民所受的残酷压迫,地主、地主的妻子以及他们成年的儿子亲自处罚农民,儿子抢农民的未婚妻,被农民杀了。后来审问时,人人都承认自己是凶手,因为“凶手的无辜是像数学一样明确的”。

《铜村》一章写公开拍卖农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老年仆人,他是一个退伍的士兵,战场上曾背着负了伤的主人逃出,救了主人的命,但因为他老了,不中用了,就被主人出卖了。

《黑泥林》写主人强迫一对互相憎恨的农奴结婚的情况,新郎和新娘在婚礼上流露出忧愁和沮丧,但这种结合还被说成是“天作之合”。

《彼什基》是一副农民贫困的悲惨画面,作者愤怒地说:“……贪婪的野兽,不知足的蚂蚁,我们给农民留下了什么,只有我们的无法夺走的空气。”

《霍季洛夫》是一篇反对农奴制的论文。作者提出:“奴役自己同类的残酷习惯……这种只适合于野蛮民族的习惯……说来可耻,甚至到了今天还被牢牢地保留着。”作者大声地疾呼:“觉醒吧,迷途的人们!温和一点吧,残酷的人心!打破你们兄弟的枷锁……他们和你们一样有着同样的肢体与感情!……他们在等待时机。钟声一响,狂暴的行动就将迅速蔓延。我们将在周围发现刀剑和毒药。死亡与烽火便是对我们严酷和残暴的回答。”这样强烈的号召用革命的方法改变现实的作品,怎能不使叶卡捷琳娜二世吓得发抖呢!末尾,作者还提出了废除农奴制的几个办法。

《特维尔》一篇是写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有自己的地位。

卢梭的《爱弥儿》是18世纪末期写出来的,而这篇长诗比卢梭更早。《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在18世纪的出现,是奇迹,它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开拓了道路,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普希金在他歌颂自由的时候说:“我是追随拉季舍夫歌颂自由。”

评论
热度(16)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πνεῦμα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