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νεῦμα

真正的歌唱是完全不同的呼吸,
它关系着子虚乌有。
是神的内在气息。是风。

世界史笔记 - 07:印度

麦金德:地缘政治学

 

中国对印度的称呼

古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

《史记》,《汉书》称为身毒,《后汉书》称为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作为地域名称从印度河(sindhu)引申而来。

古印度版图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因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区,故又称“五印度”、“五天竺”。

印度,美好明亮之意,自称婆罗多或者瞻部。

《摩诃婆罗多》=大婆罗多

 

在迈索尔和阿萨姆邦也发现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分期表

1、史前期(前2500 年前)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时期(前2500-1500年)相当于五帝、夏商

2、奴隶社会(公元前1500-公元4世纪)

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 (商后、西周)

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 (东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东周末、西汉初)鼎盛时代:阿育王统治(前273-前232)

外族入侵(前150-公元300)(东汉、三国),贵霜王朝(公元100-公元300)鼎盛时代:迦腻色伽统治(公元120-162年)

封建社会

3、封建社会(公元4世纪-18世纪)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晋、南北朝、隋)鼎盛时代:旖陀罗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唐宋)

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元、明)鼎盛时期:苏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儿王朝(1526-1757)(明末、清)鼎盛时期:阿克巴统治(1556-1605)

奥郎则布统治(1658-1707)

4、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57-1947年) 英国统治

 

史料

搜寻穆斯林征服以前的的史料是印度史料学的主要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方面本身不重视对于历史的记载;印度人没有构造起一种有效的保存重大历史事件的制度。相对而言,伊斯兰教时期的史料非常丰富。各穆斯林王朝都留下了很多官方文件、编年史和邸报;还有一些统治者的传记也十分宝贵(如巴卑尔回忆录)。不那么可靠的史料,还包括此一时期到过印度的外国人的游记等。

 

比鲁尼(Biruni)

11世纪到过印度的穆斯林学者比鲁尼:“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历史次序;他们在述说皇帝的年代系列时是漫不经心的,当要他们非说不可的时候,就困惑起来,不知说什么好,他们总是代之以讲故事。"

印度不存在类似其他国家的相对可靠的官方史书,却存在着大量宗教典籍、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许多历史事件就混在这些东西里面流传下来。所以关于古印度历史的史料,必须从各种来源中搜集,有时甚至要到文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去考证古代印度的历史事件。

 

外国人的著作

孔雀王朝时期客居印度的塞琉古帝国使节麦加斯蒂尼的《印度记》早已散佚,现存的部分是在其他希腊作者的引用中流传下来的。

希腊和罗马的古典作家,如希罗多德、阿庇安和普卢塔克等在其著作中也多次提到印度。

关于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这一史实,几乎完全是得自于希腊人的叙述;印度方面没有保留任何记载。

中国佛教求法僧人的著作是考察印度古典时期的关键史料:法显的著作(笈多王朝)和玄奘的著作(戒日王时期)

汉书中保存了关于贵霜帝国及其起源的珍贵记载;

藏传佛教的藏文译三藏中有一些巴利文经典和中文经典中没有的篇章,对研究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印度本地的历史文献

王朝世系表是一种常见体裁,但是大多数印度王表的可靠性与可考性都不高。许多这种表是夹在哲学和文学作品的段落中。往世书和史诗都经常追述古老的印度王朝(如摩诃婆罗多的附篇诃利世系里详细地追述了日种王朝和月种王朝的系谱)。考虑到往世书的实际创作时间及其宗教目的,不能把它里面包含的古代王朝世系当作可靠的历史记载。

编年史:最著名的是完成于12世纪的《诸王流派》,这是一本克什米尔的王朝史,以克什米尔地区的历史为中心。此书可能是由作者迦尔诃那根据王室档案编辑而成的,对于12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的记载堪称信史;但是它对更古老时期的记载的可靠性很低。

一些介于史实和传说之间的历史故事,如吠罗曼伽本行,勇健王九所行赞等具有演义性质,但是仍然反应了一些历史事件。

 

宗教、哲学、文学文献

婆罗门教的大量典籍是保存印度上古历史事件的宝库。早期吠陀时代的情况几乎完全依赖吠陀本集和梵书中的内容来推断。类似的文献还有森林书、奥义书,尤其是往世书(往世书的典型结构包含一个称为“梵萨奴查里塔”的叙述古代王朝世系的部分)。这类材料里的史实往往和折学思辩及教派说教杂糅在一起,而且很难分辨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在利用时必须严加批判。

佛教的典籍三藏对研究佛陀时代及其后的印度历史具有重大价值。在许多史实问题上,佛教材料提供的说法与婆罗门教材料矛盾。对此类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对比研究对于构建古代印度史具有重大意义。与此类似的还有耆那教的典籍。

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难以归类为任何一种文献,尤其是摩诃婆罗多几乎是一部文献总集。但是在两部史诗中反映了印度上古的一些历史事件是学术界的普遍观点。

 

铭文与钱币

重要的铭文包括阿育王的铭文和笈多王朝的铭文。外国的铭文,如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的著名铭文

有关大夏希腊人和塞人在印度建立政权的具体情况,几乎完全是通过对古钱币的研究构建而成的。

钱币通常印有统治者的头像和名字,这就为建立一份年表提供了基本材料。

另外,古钱币的成色、流通地域等情况间接反映了经济和政治情况;某一位王公发行的钱币的出土地域常常是其统治范围的有力证据。

古钱币的另一个重大意义是它可以用来验证文献材料的真实性。

 

哈拉帕文化(公元前3000年-前600年)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化的发源地。大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已经有相当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初具规模的城市居民点,还有文字符号和图画。这是印度河流域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古老文化。

它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在时间上大致与两河流域及古埃及文化同时。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

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

 

吠陀文化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

“吠陀”一词的意思是知识,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中国古代曾将其译为“明”或“圣明”。

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是在很长的时期中由多人口头编撰并且世代口传下来的。

早期吠陀时代的历史几乎完全无从考查;梨俱吠陀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动是祭祀、迁徙和对土著居民(可能是达罗毗荼人)进行征服。雅利安人在这时的主要祭祀对象是代表自然力量的因陀罗、阿耆尼诸神。

 

后期吠陀

即较晚的《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此时,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他们从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恒河流域地区,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出现。

崇拜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的婆罗门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灵的早期吠陀信仰,这种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抬高祭司阶层(婆罗门)的地位。

往世书和印度大史诗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团,而且人民中已经有被称为“罗阇”的领导者出现。敌对部落集团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最终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早期印度国家。

 

沙门思潮

公元前600年,印度有不少于20个这样的国家,吠陀时代到这时通常认为已经结束。

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

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折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称这次思想爆发为“沙门思潮”,新涌现的许多思想潮流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反对婆罗门在印度社会中的特权地位。

 

十六雄国时期

十六雄国(Mahajanapada)是十六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国、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盘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

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压逐渐居于优势地位。印度可信的政治史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统治摩揭陀的时期。往世书和各教派的典籍证明了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积极的政治活动导致摩揭陀的实力大大增强。

 

未生怨王

频毗娑罗之子阿阇世执行扩张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确立了某种盟主地位;他支持佛教的

发展,使佛教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

大约从前四世纪开始,难陀王朝统治了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建立人摩诃坡德摩。难陀是一个比阿者世还要强大得多的统治者,其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区也服从他的王权。

 

波斯与马其顿入侵

公元前六世纪末期,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区。这是有记载的印度雅利安人社会与其它发达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触。大流士一世将印度属地建为一个省,并且可能是波斯帝国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个省。

大流士之后侵入印度的是亚历山大大帝,波斯帝国的衰弱使他可以长驱直入亚洲,所到最远之处就是印度。亚历山大对印度西北部地区的侵略在印度文献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然而它可能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孔雀王朝(前322年到前185年)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

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于在位后期击退了亚洲最强有力的希腊统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这位君主完成了对南方羯陵伽的征服,这样除了极南端的一些国家以外整个印度都在形式上统一干帝国政权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广泛进行传教活动。

孔雀王朝的强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后即告终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缩回它本来居有的地区,印度恢复列国时代的那种分裂状态。

 

塞琉古一世

公元前305年,继承了亚历山大亚洲领地的塞琉古一世率军入侵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迫使旃陀罗笈多回师与其决战。关于这场战争古印度人和古希腊人口有着不同的说法。在印度人的版本中,旃陀罗笈多彻底打败了塞琉古&希腊人的军队,夺取了现今帕米尔高原西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以南所有土地,迫使希腊人求和。而在古希腊人的版本中恰恰相反,塞琉古一直打到了华氏城,印度人再也无力支撑。

三年后,双方达成和约,塞琉古承认旃陀罗笈多对北印度的统治,并将一个女儿嫁给他,以换取印度人送给他五百头大象和象手,支持他对埃及的扩张。

和约的签订确立了孔雀帝国的大国身份,因此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帝国都向孔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派出了常驻使节。

 

外族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从前二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他们在整个西印度建立了许多公国。

大月氏人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这个国家被列举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国(罗马帝国、安息、贵霜帝国和汉朝)之一。

贵霜时代的宝贵产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

 

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40年)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

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旃陀罗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对塞人的辉煌胜利,常常被认为是印度传说中的伟大英雄超日王。

 

成就

在文学上,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世书》均在笈多王朝时编成,此外还编纂了一些法书。

在艺术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

在数学历法方面,阿利耶毗陀提出了一年有365.35天,还提出大地是一个球体并且自身旋转。

法显在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访问了印度,他描写这位国王的贤明统治使印度人民安居乐业。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不过此时它已经开始向现代印度教转变:佛教和耆那教继续拥有广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总体上来说是容许所有教派传播。

 

后笈多王朝(公元700年前后)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啾哒人(白匈奴)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啾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

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纪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乱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统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过短暂的霸权之外,没有一个王公拥有广大的权力。不过,在南印度则兴起了几个强盛的政权,如遮娄其人(其统治者打败了戒日王的进攻)、罗湿陀罗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拉其普特时期

大约在七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术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权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娄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中特别重要的有瞿折罗-布罗蒂诃罗人、兆汉人和遮娄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国之间混战不已,同时又激烈抵抗伊斯兰教力量对印度的侵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认为是印度教的保卫者。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

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

 

旧石器时代

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考古学家的估计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

讷尔默达人化石是南亚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人类化石。

次大陆最早的人工制品的年代早于讷尔默达人,该石器遗址发现于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其时代大约为200万年前。希瓦利克遗址中包含大量兽骨化石,但没有人类化石伴随出土。在晚于希瓦利克遗址的地质年代发现的人类活动痕迹明显增多。按照印度考古学界的意见,印度的旧石器文化从喜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开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旧石器文化

北方的梭安文化、南方的马德拉斯文化

马德拉斯文化广泛分布于印度中部和南部某些特定区域,以马德拉斯附近发现的手斧为典型。

马德拉斯文化的遗址,按照雨期和间雨期分为若干层次: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后期开始利用石片,原料也从石英石转为玄武岩。

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梭安文化更为先进,该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双面手斧和砍劈器。

 

梭安

梭安文化分布于印度河河谷及其支流梭安河,中心位于拉瓦尔品第(现巴基斯坦)一带,但实际在杰卢姆河流域以至南印的安得拉邦也有发现。

最早的旧石器发现于第二冰河期的台地上,称为前梭安石器。

在第二间冰期台地上发现的较前梭安石器为进步的石器称为早期梭安石器。

在第三冰河期第二层台地上发现了晚期梭安石器,其中首次出现了用勒瓦娄哇技术处理的工具。

梭安文化的遗迹亦发现于第三间冰期和第四冰河期的台地。

梭安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单面的砾石工具,以砍砸器为代表性器物,以后逐渐出现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

 

中石器时代

按照印度学者的意见,次大陆没有经历过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后接着就是新石器时代。但根据石器工具发展的特征,一般仍从新石器时代中分出中石器时代阶段,其年代大约始自公元前30000年,并经过2.5万年的时间跨度。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申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

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发现许多中石器时代的小型石器和燧石;古吉拉特邦的朗格拉杰发现一制造工具的场所,此地并发现粗制陶器、人类骨骸和兽骨。拉贾斯坦邦的巴戈尔也是一处重要遗址。

 

细石器

细石器较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小,加工也更加细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钻头等多种类型。

中石器时代的居民仍然以渔猎和采集为生,虽然也发现了一些可能表明此时已有人从事驯养动物和小规模农业活动的证据。无论如何农业和畜牧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

印度最古老的岩洞壁画发现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在中石器时代人生活的山洞里,岩画事加频繁地出现,它们表现,狩挑笔人类活动的生动场景。一些遗址可能保存了最早的宗教活动的痕迹。

据估计印度的中石器时代最晚结束于距今5000年前。现代人类(智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次大陆,其时间大约是在1.2万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的末期。

 

新石器时代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

俾路支斯坦和信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早;印度河以东地区的已发现遗址则属于较晚的年代。从俾路支的遗址推断,该地区的文化与邻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有密切关系。

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延续时间不尽相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文化很快进化为金石并用阶段;而在克什米尔和中印度森林地区,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晚,结束也较晚。

在迈索尔和阿萨姆邦也发现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评论
热度(7)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πνεῦμα | Powered by LOFTER